close
他們是台灣的稀有人種,出現率只有三、四萬分之一。有人想測他們的智商,有人想一窺他們的竅門;其實,他們光靠名字就可以賣錢——他們是大學聯考的狀元。多年以前,他們在七月打敗全國好手,遙遙領先,隨著記憶淡去,他們也沒入尋常人間,不復辨認?
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大學的室友當中,有一位同屆的聯考狀元(民國44年丙組榜首張隆鼎),然而後來得到諾貝爾獎的,卻是李遠哲,而不是那位狀元。學校成績與日後成就,究竟有無正相關?
去年出版市場出現一本書《怪招老爸狀元郎》。作者序聲稱:「這是一位天才老爹使盡種種心機,使出式式『賤招』,幫助自己資質『並非頂尖』的兒子,成為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度大學入學指定考試,第二、三類組雙料狀元的故事……。」這本標榜「如何打造狀元」的書,在狀元老爸以名嘴姿態游走校園、電台下,一下子賣了六千本。
台灣的社會價值一心追逐學校成績,但回頭檢視昔日聯考的狀元,當年「最厲害」的考生,他們的將來也會一路領先嗎?
台灣學術界未曾針對狀元做過相關研究。民國六十一年以後,聯招會更以保護隱私為由,不再公布榜首姓名。只有零星的狀元新聞,在放榜熱季偶然出現報端。
《商業周刊》整理民國五十年到六十年完整的歷屆榜首名單,以各資料庫、搜尋引擎、電話追蹤調查,發現當年狀元許多都在國內、外學術界發展,如周芷任教於美國阿拉巴馬大學醫學院,李弘祺、康明昌、曹恆偉任教於母校台大;少部分服務於公務體系,如鄭安美是倫敦台灣貿易中心負責人、薛瑞元現任衛生署醫政處處長;或自行創業,從事醫師、翻譯等自由業;也有少部分或因出國、或走入家庭而無法追查下落,隱沒於芸芸眾生中。
個別來看,當年狀元多數是一般人陌生的名字,只有少數是名人,包括前中央銀行副總裁陳師孟、SOGO百貨董事長鍾琴;學術界有何文壽取得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;企業界則有杜俊元創設華泰電子、矽統科技,並曾捐地、捐款給慈濟超過二十八億元。
‧ 學非所長 不了解自己,追隨熱門科系
但是放眼台灣,無論政壇的陳水扁、馬英九;學術界的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;企業界的郭台銘、林百里,沒有一位是當年的聯考狀元(只有陳總統「摸到一點邊」——他是當年法律系狀元)。
為何資優的聯考狀元,會淹沒在芸芸眾生中,面孔逐漸模糊?
原因之一,所學非所長。「榜首一定相當資優,不可能死讀書而有這樣的成績,」師大教育學院院長,國內資優教育權威吳武典表示。至於日後成就則很難講,關鍵在於他們選擇的最熱門科系,不一定是自己最大的興趣與能力。
在台灣,除了像李遠哲在高中就立志從事科學研究,放棄保送台大醫科,一般孩子選什麼科系,多半依循社會價值而定。「成績好的先考慮從醫,其次的念理工,再下來是法商,排在最末的則是文科,」民國七十五年的北一女甲組狀元黃宗慧說。另一位聯考狀元、現任台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任的李弘祺,回憶高中時期就讀台南一中的情形:「台南一中有八○%的學生被期望從醫。」於是,資優的聯考狀元把人生道路放置在社會價值的棋盤上 。
‧ 單一舞台 台灣只給文字、數字家空間
原因二,在升學主義盛行的台灣,教育體系篩選出的「出類拔萃者」,其實只是一群「文字與數字的在行者」。
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賈德納(Gardner)經過多年研究,提出「多元智能」理論。他認為,學校一直強調的邏輯數學和語文,並不是人類智能的全部;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智能組合。例如:建築師及雕塑家的空間智能比較強、運動員和芭蕾舞者的肢體運作智能出色、公關需要很好的人際智能、作家則需要內省智能。他提出人類智能的八個範疇,分別是語文、邏輯、空間、肢體運作、音樂、人際、內省、自然探索。
以此觀點對應昔日學校成績未必第一名但已成為今日社會狀元者,可以發現他們的多元智能通常很早就被啟發,也就是所謂的環境影響力。
國際華裔名建築師貝聿銘「空間智能」的啟蒙,來自上海第一座二十六層建築。當時貝聿銘只是個上海富家少爺,每個週末都要驚奇地看著那棟大樓往上冒。「它(大樓)帶給我的興奮,就如同今日的年輕人看待登陸月球一樣,我決定這就是我所要做的。」他在傳記中這麼說。而十三歲喪母的貝聿銘,在金融巨子父親貝祖詒再娶之後,就常與祖父、叔祖住在蘇州的家——中國名園「獅子林」,中國庭園「將大自然的一切,萃取出如詩歌般的精華」,對他日後的建築風格自然產生莫大影響。
「自然觀察智能」最好的代表人物之一——英國黑猩猩保育專家珍古德,也在五歲的時候,因家人遷居鄉間以避大戰烽火,而有機會觀察到母雞下蛋。那一天,她失蹤了大半天,全家出動搜尋,等到快天黑了,她才「頭髮和衣服上都黏著稻草,疲倦的眼睛卻閃閃發光」回到家。「她剛花了五個小時蹲在不通風的雞舍裡,但結果十分值得,她完成了她的第一個動物研究。」她的母親在《大自然的女兒》一書中寫道。珍古德因為有這樣一位了解她、尊重她,也懂得引導她的母親,才能在痛恨上學的情況下,仍發展出優異的寫作能力,為日後在非洲森林高難度的自然觀察,準備了記錄與表達的工具。
在此情況下,如今在台灣社會上有耀眼成就的,許多都是日後轉換跑道的結果。
舞蹈界的林懷民與羅曼菲就是兩個很好的例子:林懷民大學念的是政大新聞系,羅曼菲則是台大外文系。林懷民是以「家庭革命」爭取自己在舞蹈的空間,羅曼菲則有一雙對她完全接納的父母,當她大學畢業,想到美國過兩年單純的舞者生活時,可以理直氣壯地說:「我大學都畢業了,還要怎麼樣嘛!」
羅曼菲回憶高中的生活,一心準備考大學,連下課、洗澡都在背單字。考上台大後,「兩個」羅曼菲開始在消長,一個「她」是外人羨慕的台大外文系學生,另一個「她」則快樂的流連於社團生活。「大學跳舞倒不是為了上台,而是很想知道怎麼控制肢體,把那個力量找到,對身體掌握得更多。」羅曼菲比喻,就好像她以前喜歡數學,很想把那個方程式解出來的好奇心。
後來,羅曼菲選擇舞蹈,她在美國舞團像「求道」一樣專心習舞,並拿到舞蹈教育博士學位,回台灣後擔任過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主任、研究所所長,並多次在雲門擔綱演出重要舞碼;現在,她的重心則放在帶領「雲門舞集2」、「越界舞團」和教舞、編舞上。回頭看人生,台大外文系那張文憑,對她的事業其實沒太大意義。
‧ 成功條件 情緒與人事智能必備
更進一步探討賈德納的「多元智能」理論,其實就算進入適合本身智能的領域,每個人仍然有不同的成就表現。吳武典指出,最終的關鍵是「非智力因素」。他以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推孟針對加州資優生的追蹤研究指出,情緒穩定(心理健康)、社會適應(人際關係、合作能力)、上進心(企圖心、成就動機)等因素,直接影響智力相同者的事業成就。
「最重要的是情緒與人事智能,」吳武典說,擁有這種智能的人,較能自我省察和自我肯定,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,適應社會群體生活,也比較容易在社會上嶄露頭角。「可以說是成功人生的核心條件,也是其他智能的催化劑。」
然而有人考第一名,就有人考最後一名,學生學會的是競爭與對立。六十三年榜首馮賢賢就說:「北一女高中三年,同學之間完全沒有互信,前幾名的學生尤其彼此猜忌,根本沒有學到如何與人相處。」
至於企圖心,「這一項對女性最不利,研究發現,女性成就因此遠低於男性,差距高達八倍。」吳武典說。對照商周的<聯考榜首追蹤調查>,其中至少有八位女性在榮登狀元榜之後,在所有搜尋引擎與資料庫中,都查不到任何一筆相關資料,最大的可能是畢業後結婚生子,隱入家庭。
‧ 當科學家 需兼具三項人格特質
一般認為科學家成就與智商有高度相關,然而根據加州大學西蒙頓教授針對傑出科學家進行研究,發現他們的成功包含三個要素:強烈的企圖心、中上的智力,以及「內向性」的人格特質。
台灣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女博士,現為高盛投資公司大中華區資產管理部負責人粟耀瑩,就是一個因了解自己的性向而生涯大幅轉向的經典案例。
媽媽是教育博士洪冬桂,從小就是資優生的粟耀瑩,十六歲考上台大物理系,十九歲大學畢業前,以幾乎滿分的成績,到清大研究所修完公認最難念的量子物理學和相對性天文學;當時已連續四年獲得「朱經武獎學金」的她,「認為自己此生一定會拿到諾貝爾獎。」
二十歲,粟耀瑩進入諾貝爾獎得主密度最高的加州理工學院,研究跨生物與物理領域的「蛋白質工程」,卻在苦讀六年,做出具有商業價值的研究成果後,被指導教授收購專利,而公司的股份,她一點也沒有。
那時,從來沒有想過現實問題的粟耀瑩,發現一個加州理工博士根本不值什麼錢,此外,她也發現自己的個性喜歡和人打交道,「做研究太孤獨了」。成長過程中完全沒有商業背景的她,開始看華爾街日報,發現「原來我的性向是喜歡從商的。」
一旦發現自己真正的志趣,博士論文得到美國學術獎的粟耀瑩,立刻「壯士斷腕」,擬訂計畫積極轉戰華爾街,先後進入PIMCO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、麥肯錫顧問公司、高盛公司,取得她所需要的經驗與資歷,以便日後「在生物科技方面創業,或是效法巴菲特,找到好的投資夥伴,一起收購物美價廉的公司。」現在的粟耀瑩,在高盛亞洲總部負責近十億美金的業務,正朝她未來的人生目標邁進。
科學家需要內向的人格特質,那麼企業家呢?
在《商業周刊》一份<學業與事業相關度調查>中,就針對國內上市櫃公司負責人發出問卷,請他們評估自己事業成功的相關因素。
‧ 當企業家 人格特質比學業表現重要
總計收到一百四十四位董事長與一百八十八位總經理的回覆。結果發現,九成以上受訪者認為,他們的事業成就與「人格特質」的相關度最高;相對的,卻不到一半認為與學業表現的相關度高。
至於是哪些人格特質,輔大心理系教授丁興祥曾以傳記資料分析的方法,做過「當代台灣傑出企業家的成長環境與創業發展研究」,研究對象包括王永慶、張榮發、高清愿、張忠謀、施振榮……等十四位第一代企業家,這群商場上的狀元。他發現雖然他們的出生年代、學歷、產業別有諸多不同,但人格特質仍出現許多一致性,例如強烈的創業動機(具冒險性及挑戰性)、執著的信心及意志(抗拒創業挫折)、將企業視為終身職志、有團隊合作的創業精神等。
美國華頓商學院最近則和電視新聞節目「夜間商業報導」共同評選過去二十五年最具影響力的企業領導人,葛洛夫、比爾‧蓋茲、威爾許分列前三名。節目評論道:「儘管他們的性格都不一樣,卻有個共通點——韌性。他們對事業有長期願景,並願意承受、克服動盪時局下的高低起伏。」
其實,冒險心、專注、韌性,是所有社會狀元共通的特質。在企業界如此,在學術界如此,在藝術領域也一樣。
李遠哲曾說:「我這一輩子有很多挫折,好像每天的生活都是在挫折中掙扎出來的。yy如果你有很堅強的意志,現在想不出來,明天睡醒再做、再深入的去探討,便能解決難題了。」
在小野寫的《美麗的圓——李遠哲的故事》中,大學時代的李遠哲,已經決定將來要作一位傑出的化學家。大一暑假,他沒有回新竹老家,和學長張昭鼎(生前是中研院原分所籌備處主任)找了一本原文版的熱力學,輪流讀、輪流講、拿著英文字典慢慢查。辛苦的把一本書講了一大半。從那個時候開始,李遠哲就自己摸索,像探險般走進未知的分子世界,終於他設計出質譜儀,研究出分子相互碰撞時產生的反應,得到諾貝爾化學獎。
冒險性格也是,羅曼菲談到即便是一個優秀舞者都必須具備敢冒險的特質,否則在那裡斤斤計較會不會跌倒?永遠安安分份地保護自己,就沒有人想要看你跳舞,因為「舞要跳得好看,就是像在懸崖邊,快要掉下去又還沒有掉下去的那一剎那。」
偏偏這些成功的特質中,除了專注,冒險心和韌性(受挫力),通常是學校狀元最弱的一環。
社會狀元為何能超越聯考狀元?創造力研究者西蒙頓(Simonton)在他的著作《天才源泉》中,更進一步回答了這個問題:「要在學校中取得高分,往往必須在待人處事方面高度符合常規」(他指的是壓抑自我意願、興趣和感受),「而成績差的聰明人恰恰相反,他們聆聽自己內心的呼喊,做他們覺得有趣和正確的事情。」
聆聽自己內心的呼喊,探索自己,才能完成自我。因為「每一棵樹都跳自己的舞,唱自己的歌。」(美國國家公園之父謬爾名言)
時報週刊...標題:四個聯考狀元特立獨行的故事 不要叫我第一名!
榜首在那裡?或許你的身邊就有榜首!前總統府秘書長,現為凱達格蘭學校校長的陳師孟就是當年的榜首。他選擇了台大經濟系,雖然後來的發展十分突出,以世俗的眼光來看,他並不辱榜首的封號,但陳師孟對於自己的榜首身分仍然十分低調。他認為,這是太久以前的事了,當時什麼感覺?後來是不是有什麼壓力?他統統不記得了。
不願意再談當年勇的榜首大有人在,即使這些人的發展都相當不錯。前倫飛總經理、晶基科技董事長陳義誠當年以第一名考上台大電機系,他同樣不願談他的高分入學經歷,「太久了,不記得了!」回答得跟陳師孟大同小異。工研院國際合作組經理周露華也曾以榜首身分考上台大外文系,但她可是連談都不想再談。沒想到這些人除了聯考成績好得嚇人外,對於再回憶自己榜首一事上,都有著拒絕再談的反應。
雖然有些榜首「特立獨行」,捨台大而念其他學校,但絕大多數的榜首還是選擇台大,讓台大成為全台榜首密度最高的「地區」。為了顯示考試成績的榮耀,早年台大在排學號時,還依聯考分數依序排列,各組熱門科系,學號後兩位「○一」的同學,一看就知道是榜首;像台大醫學系、電機系、外文系等,幾乎都是榜首的第一選擇,後來在學生反彈下,台大才改以考區排學號。
學號○一,跟了榜首整個大學生涯。民國六十一年台大醫學系的榜首張運祥,就算在畢業二十年的紀念文集中,他還是排第一頁,「六一四○○一」的學號,不但跟了他四年,也注定跟著他一生。
大學聯考的榜首真的比其他同學優秀嗎?連榜首都承認,不見得。因為,大學聯考差個零點幾分就差很多名了,榜首頂多比第二名多了一點點分數,這個分數不要說在未來的社會成就上會有什麼不同,就連在學校的考試都不見得會有差異。「之後考試我也不見得都得第一。」張運祥直言,他也不是第一名畢業的。
由於世居台南,後來又在台南開業,讓張運祥很難隱藏他的榜首身分。不能隱暪就看開吧!尤其今年他的兒子考上台大醫學系,父子成為學長、弟,更在地方傳為佳話,張運祥的榜首身分也再度被提起。
當年張運祥是以五百二十二分勇奪榜首,兒子今年以五百四十二分考上台大醫學系,成績比老爸高,但卻不是榜首。會不會失望?父子兩人的回答倒是蠻有默契的,「不會。」張運祥寧可兒子不要承擔榜首的壓力,快快樂樂完成學業。
張運祥認為,大家不應該把榜首放上特殊的烙印,因為這只是大學聯考那一次的分數而已。「我很認真,考前我只評估自己能夠考上台大醫學系,但從來沒有想過會是榜首。」成為榜首時,張運祥很高興,只是這個高興並沒有持續太久,因為他發現,這個身分反而讓他承受莫大的壓力。
「我覺得同學和老師會注意我是榜首,認為我的成績應該也要很好,這一方面是他們真的會投予好奇的眼光,另方面也可能是我給自己壓力。」
在傳統觀念中,當醫師是最穩定,收入又很高的鑽石飯碗,不但有錢,又有社會地位,就算今年,遇到SARS,丙組的最高分數還是台大醫學系,但不知道榜首心裡在想什麼,竟然曾有人拚上了醫學系的榜首。結果卻去念數學,現為台大數學系的康明昌就是一例。
民國五十六年,康明昌以榜首進入台大醫學系,由於當年有二十五名的保送學生,所以他的學號是二十六號。 對於自己的榜首頭銜,康明昌很低調,他只記得當時是很高興,後來就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,「不要把這件事看得太重。」這是康明昌面對外界再提此事的反應。
康明昌的數學一向很好,但高中選組時,在社會觀念的引領下,康明昌也選擇從醫一路,只是念了一年,他愈來愈清楚,「這不是自己要走的路。」即使家人反對,但仍不足以影響他一年後轉系的選擇。令人吃驚的是,康明昌不但大學聯考是榜首,畢業時也是數學系的第一名,功課真是好到沒人比。以最高分考上當時第一志願,但後來轉系的還不只康明昌一人,七十二年的甲組榜首許子漢考上台大電機系,但念了一年後,轉到中文系,現為東華大學中文系的助理教授。
問許子漢當年的事,他顯得一下子不知從何說起,「這太遙遠了。」是不是不想談?還是榜首的身分對他日後的人生造成什麼壓力?許子漢也說不上來。在東華大學,許子漢曾經是榜首,後來轉系的事情並不是秘密,他認為,曾經身為榜首是既成的歷史,不需太迴避,只是也沒什麼好說的。
許子漢認為,要成為榜首,聰明是一定要有的條件,不過,只要能考上台大,都很聰明,他只是比其他人多了點運氣而已。「台大很能包容不同的學生」,也就是不論你是榜首或是有什麼特殊的背景,台大學生都不會把你視為是「珍奇異獸」,只是老師的確會多注意他一點。
比早年學長幸運的是,過去以入學成績排學號的習慣,後來在學生反彈下,改成依北、中、南、東的考區排名,由於是南部學生,許子漢的學號是九五,全班也不過才一百人。
學號不露痕跡,那同學怎麼會知道他是個榜首?原來,在成績掛帥的台灣學界,學生們還是很在乎成績,「當年五百分以上的只有四人,有些同學會好奇的打聽,才知道我考五百一十分,是最高分的。」
拚了三年,考上了莘莘學子做夢都不敢想的榜首,為什麼轉到完全不同的類組?甚至在「念中文能幹什麼?」的社會觀念下,許子漢轉系時的確也遇到極大的壓力,家人、朋友、老師幾乎沒有一個贊成的,教官甚至還曾問他:「是不是因為自己是榜首,覺得壓力太重才轉系?」
「電機系的學生畢業後是比較有機會找到好工作,但文科學生就算賺不了多少錢,也餓不死。」對中文一向有極高興趣的許子漢,在跟著社會價值觀走了一年後,後來還是決定過自己想過的日子,「台灣人的價值觀太單一了。」
價值觀單一不只放在選系上,以榜首紀錄評估其後來的發展不就是價值觀單一的印證嗎?誰說會念書的人一定會有好的社會發展?什麼樣的社會發展才叫好呢?當醫師、當總統府秘書長、科技公司老闆、大學教授,這就好;從事文化工作、當公務人員、開小吃店,這算好還是不好?這些難道不符合社會對榜首的預期嗎?
社會的預期,或是自認社會會有如此的預期,都讓榜首承受莫大的壓力,或是恨不得歷史重寫。當年的紀錄是不存在的,會念書的人往往也有自己獨特的一套思維,有時可能不見容於主流社會。
陳文(化名)曾是台大歷史系的榜首,後來也以高分考上台大歷史研究所,對於歷史十分有興趣的他,後來卻因覺得老師教不了他什麼而休學。從事文化工作幾年後,陳文與朋友做生意,從商生涯並不理想。這對一般人而言,是很稀鬆平常的事,但或許是榜首身分遺留下來的自尊心做祟,陳文對於外界再提他是榜首一事,十分反感。
就算是順利行醫的張運祥,也會有發展不符合榜首身分的迷思,怎麼說呢?當年的榜首,後來成為開業醫師,張運祥選擇的不是內、外、婦、兒四大科,而是麻醉科。
在以學術地位自豪的台大人眼中,可是覺得蠻不可思議!沒能留在台大是張運祥的遺憾,尤其看到同班同學,現在衛生署副署長李龍騰、台大內科部主任楊泮池等人的表現,讓他心裡難免有點酸酸。
選擇麻醉科時,曾經成為同學的笑柄,「這是關在開刀房的工作。」但因張運祥從日文期刊上得知,日本的麻醉科正在發展疼痛醫學,讓他決定走當年很冷門的麻醉科,後來他還到日本研修,並成為台灣第一位看疼痛醫學的人。
選擇麻醉科是張運祥深思後的抉擇,但開業則是他不得不的決定。「經濟是重要的因素。」張運祥直言。因為得負起一家生計,讓張運祥捨棄留在醫學中心的機會,成為一位以收入為重要考量的開業醫。「我希望兒子將來有機會留在台大醫院,繼續醫學研究。」自己錯過的人生,他希望由兒子來填補。
張運祥因為經濟考量,選擇開業一途;而許子漢則因無法忘情浩瀚的國學世界,選擇轉系,「其實電機系想轉中文系的學生不只我一個,但國文老師並不贊成學生只是為了興趣而轉系,因為興趣是可能轉換的。我是因為跟老師講了另外一點,他才帶我去見中文系主任。」許子漢講了什麼驚天動地的話呢?「我跟老師說,我想將文學當做一生的工作。」
在一般人的觀念,念中文系能幹嘛!念電機系才有出路。「出路」!沒錯,就是這兩個字,長期以來引導學生填志願,但許子漢看開了。
不論自己覺得好不好,或是社會的評價優不優,榜首畢竟只是個回憶,大家還是得各自努力。但令人鼻酸的是,民國六十年的榜首,台大醫學系的林煥圭辛苦完成七年的醫學課程後,卻在服役時,因吉普車翻車身亡,讓他的榜首人生就此停格。
曾經身為榜首,現又在「榜首集中營」的台大從事教職,康明昌的感受格外深刻,他認為,好或不好都只是人生某一階段的事,很多學生,成績好得不得了,但後來的發展卻不盡理想。康明昌不諱言,有個榜首的經歷當然是件好事,但不論是榜首本身或是其他人,都應該認清楚,榜首的光輝只是短暫的,不能看得太重,更不應該成為個人一輩子的烙印。
榜首醫師張運祥今年的感觸特別深,因為,看到張穎華、雷家佳因為家境的考量,在學校的選擇上面臨抉擇,這令他想到民國61年,同樣是清寒學生的他,也就是因為家境不好,才讓他衝上榜首的。
在早年,國立大學的醫學院只有台大,由於家裡經濟拮据,除非張運祥考上台大醫學院,否則就別想念了,這讓他非拚不可,只是沒想到,這一拚不但拚上了台大醫學院,還衝到了榜首。
考上醫學院後,張運祥靠著助學貸款、獎學金完成學業,外界的幫忙讓張運祥一直感恩在心;有能力後,他也協助一些清寒學生,看到不少清寒學生為了學費的問題,差點念不了書,張運祥很想鼓勵學生:「留得青山在,不怕沒柴燒。」
好不容易考上榜首,但榜首對自己的輝煌紀錄卻都很低調,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楊聰財認為,榜首的反應可能有3種原因,包括後來的成就並不理想、榜首是他沈重的負擔、不好意思再提當年勇。但要注意的是,如果榜首太注意這項封號對他帶來的影響,可是會降低其成功的能力。
楊聰財認為,榜首有點類似名人之後,或是明星,自己會覺得好像成為別人矚目的焦點,有時候別人根本就沒有注意到,但自己就是會覺得別人一直在觀察自己的表現。
小時了了大未必佳,這句話是很多榜首心裡的壓力,萬一表現不盡理想,可能就會被灌上這個評語。楊聰財強調,榜首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,榜首只是聯考中分數的評比,這代表會讀書,只是人生中各種面向的一部分而已。
楊聰財有一套養茶理論,tea代表thought(思考)、emotion(情緒)、action(行動)這3方向都具備才算是成功。
自己很能體會榜首的心情,因為楊聰財也有類似的經驗,國小五年級,楊聰財不小心考了第一名,從此,他最在意的是自己每次的考試能不能考第一,為了保住第一這個封號,他甚至每天不離書本。直到出國念書,看到外國同學絕對不因念書而犧牲運動、休閒的時間,才讓他猛然發現,原來念書之外,還有其他的事情要做。
楊聰財提醒榜首,放輕鬆,不要因為這個頭銜而把自己繃得太緊,否則在疲於應付這個壓力的時候,很可能降低自己其他成功的能力,包括情緒控制等等。
在學歷至上的台灣,功課好是學生追求的條件,但從事教學40年的前台南一中物理老師林水華卻深刻體會到,課業表現絕對不是學生追求的惟一目標,一味追求成績表現,只會讓孩子的人生出現偏差。
林水華印象最深的例子,是有一次,他跟太太開車載了兩名學生北上參加物理比賽,途中他們停下來吃粽子,結果其中有一名學生,竟然連粽子的繩子都解不開,「如果逃難,這孩子大概活不了了。」師母突然有感而發。
這個例子意在說明,很多學生只會念書,什麼生活技能都不會,而正這是台灣聯考制度下的結果;即使後來的教改,也只是讓情況愈來愈糟糕。
林水華曾教過不少榜首,但他卻不逼著學生以爭搶榜首為目標,因為,美國曾研究,社會的支柱不是成績最優秀的那群,而是中間族群,因為成績頂尖的族群,往往走研究路線,領域愈來愈窄,到後來甚至因鑽牛角尖而自暴自棄的例子也不少。他倒是覺得,不論在人生那一階段,盡力就好。
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大學的室友當中,有一位同屆的聯考狀元(民國44年丙組榜首張隆鼎),然而後來得到諾貝爾獎的,卻是李遠哲,而不是那位狀元。學校成績與日後成就,究竟有無正相關?
去年出版市場出現一本書《怪招老爸狀元郎》。作者序聲稱:「這是一位天才老爹使盡種種心機,使出式式『賤招』,幫助自己資質『並非頂尖』的兒子,成為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度大學入學指定考試,第二、三類組雙料狀元的故事……。」這本標榜「如何打造狀元」的書,在狀元老爸以名嘴姿態游走校園、電台下,一下子賣了六千本。
台灣的社會價值一心追逐學校成績,但回頭檢視昔日聯考的狀元,當年「最厲害」的考生,他們的將來也會一路領先嗎?
台灣學術界未曾針對狀元做過相關研究。民國六十一年以後,聯招會更以保護隱私為由,不再公布榜首姓名。只有零星的狀元新聞,在放榜熱季偶然出現報端。
《商業周刊》整理民國五十年到六十年完整的歷屆榜首名單,以各資料庫、搜尋引擎、電話追蹤調查,發現當年狀元許多都在國內、外學術界發展,如周芷任教於美國阿拉巴馬大學醫學院,李弘祺、康明昌、曹恆偉任教於母校台大;少部分服務於公務體系,如鄭安美是倫敦台灣貿易中心負責人、薛瑞元現任衛生署醫政處處長;或自行創業,從事醫師、翻譯等自由業;也有少部分或因出國、或走入家庭而無法追查下落,隱沒於芸芸眾生中。
個別來看,當年狀元多數是一般人陌生的名字,只有少數是名人,包括前中央銀行副總裁陳師孟、SOGO百貨董事長鍾琴;學術界有何文壽取得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;企業界則有杜俊元創設華泰電子、矽統科技,並曾捐地、捐款給慈濟超過二十八億元。
‧ 學非所長 不了解自己,追隨熱門科系
但是放眼台灣,無論政壇的陳水扁、馬英九;學術界的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;企業界的郭台銘、林百里,沒有一位是當年的聯考狀元(只有陳總統「摸到一點邊」——他是當年法律系狀元)。
為何資優的聯考狀元,會淹沒在芸芸眾生中,面孔逐漸模糊?
原因之一,所學非所長。「榜首一定相當資優,不可能死讀書而有這樣的成績,」師大教育學院院長,國內資優教育權威吳武典表示。至於日後成就則很難講,關鍵在於他們選擇的最熱門科系,不一定是自己最大的興趣與能力。
在台灣,除了像李遠哲在高中就立志從事科學研究,放棄保送台大醫科,一般孩子選什麼科系,多半依循社會價值而定。「成績好的先考慮從醫,其次的念理工,再下來是法商,排在最末的則是文科,」民國七十五年的北一女甲組狀元黃宗慧說。另一位聯考狀元、現任台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任的李弘祺,回憶高中時期就讀台南一中的情形:「台南一中有八○%的學生被期望從醫。」於是,資優的聯考狀元把人生道路放置在社會價值的棋盤上 。
‧ 單一舞台 台灣只給文字、數字家空間
原因二,在升學主義盛行的台灣,教育體系篩選出的「出類拔萃者」,其實只是一群「文字與數字的在行者」。
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賈德納(Gardner)經過多年研究,提出「多元智能」理論。他認為,學校一直強調的邏輯數學和語文,並不是人類智能的全部;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智能組合。例如:建築師及雕塑家的空間智能比較強、運動員和芭蕾舞者的肢體運作智能出色、公關需要很好的人際智能、作家則需要內省智能。他提出人類智能的八個範疇,分別是語文、邏輯、空間、肢體運作、音樂、人際、內省、自然探索。
以此觀點對應昔日學校成績未必第一名但已成為今日社會狀元者,可以發現他們的多元智能通常很早就被啟發,也就是所謂的環境影響力。
國際華裔名建築師貝聿銘「空間智能」的啟蒙,來自上海第一座二十六層建築。當時貝聿銘只是個上海富家少爺,每個週末都要驚奇地看著那棟大樓往上冒。「它(大樓)帶給我的興奮,就如同今日的年輕人看待登陸月球一樣,我決定這就是我所要做的。」他在傳記中這麼說。而十三歲喪母的貝聿銘,在金融巨子父親貝祖詒再娶之後,就常與祖父、叔祖住在蘇州的家——中國名園「獅子林」,中國庭園「將大自然的一切,萃取出如詩歌般的精華」,對他日後的建築風格自然產生莫大影響。
「自然觀察智能」最好的代表人物之一——英國黑猩猩保育專家珍古德,也在五歲的時候,因家人遷居鄉間以避大戰烽火,而有機會觀察到母雞下蛋。那一天,她失蹤了大半天,全家出動搜尋,等到快天黑了,她才「頭髮和衣服上都黏著稻草,疲倦的眼睛卻閃閃發光」回到家。「她剛花了五個小時蹲在不通風的雞舍裡,但結果十分值得,她完成了她的第一個動物研究。」她的母親在《大自然的女兒》一書中寫道。珍古德因為有這樣一位了解她、尊重她,也懂得引導她的母親,才能在痛恨上學的情況下,仍發展出優異的寫作能力,為日後在非洲森林高難度的自然觀察,準備了記錄與表達的工具。
在此情況下,如今在台灣社會上有耀眼成就的,許多都是日後轉換跑道的結果。
舞蹈界的林懷民與羅曼菲就是兩個很好的例子:林懷民大學念的是政大新聞系,羅曼菲則是台大外文系。林懷民是以「家庭革命」爭取自己在舞蹈的空間,羅曼菲則有一雙對她完全接納的父母,當她大學畢業,想到美國過兩年單純的舞者生活時,可以理直氣壯地說:「我大學都畢業了,還要怎麼樣嘛!」
羅曼菲回憶高中的生活,一心準備考大學,連下課、洗澡都在背單字。考上台大後,「兩個」羅曼菲開始在消長,一個「她」是外人羨慕的台大外文系學生,另一個「她」則快樂的流連於社團生活。「大學跳舞倒不是為了上台,而是很想知道怎麼控制肢體,把那個力量找到,對身體掌握得更多。」羅曼菲比喻,就好像她以前喜歡數學,很想把那個方程式解出來的好奇心。
後來,羅曼菲選擇舞蹈,她在美國舞團像「求道」一樣專心習舞,並拿到舞蹈教育博士學位,回台灣後擔任過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主任、研究所所長,並多次在雲門擔綱演出重要舞碼;現在,她的重心則放在帶領「雲門舞集2」、「越界舞團」和教舞、編舞上。回頭看人生,台大外文系那張文憑,對她的事業其實沒太大意義。
‧ 成功條件 情緒與人事智能必備
更進一步探討賈德納的「多元智能」理論,其實就算進入適合本身智能的領域,每個人仍然有不同的成就表現。吳武典指出,最終的關鍵是「非智力因素」。他以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推孟針對加州資優生的追蹤研究指出,情緒穩定(心理健康)、社會適應(人際關係、合作能力)、上進心(企圖心、成就動機)等因素,直接影響智力相同者的事業成就。
「最重要的是情緒與人事智能,」吳武典說,擁有這種智能的人,較能自我省察和自我肯定,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,適應社會群體生活,也比較容易在社會上嶄露頭角。「可以說是成功人生的核心條件,也是其他智能的催化劑。」
然而有人考第一名,就有人考最後一名,學生學會的是競爭與對立。六十三年榜首馮賢賢就說:「北一女高中三年,同學之間完全沒有互信,前幾名的學生尤其彼此猜忌,根本沒有學到如何與人相處。」
至於企圖心,「這一項對女性最不利,研究發現,女性成就因此遠低於男性,差距高達八倍。」吳武典說。對照商周的<聯考榜首追蹤調查>,其中至少有八位女性在榮登狀元榜之後,在所有搜尋引擎與資料庫中,都查不到任何一筆相關資料,最大的可能是畢業後結婚生子,隱入家庭。
‧ 當科學家 需兼具三項人格特質
一般認為科學家成就與智商有高度相關,然而根據加州大學西蒙頓教授針對傑出科學家進行研究,發現他們的成功包含三個要素:強烈的企圖心、中上的智力,以及「內向性」的人格特質。
台灣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女博士,現為高盛投資公司大中華區資產管理部負責人粟耀瑩,就是一個因了解自己的性向而生涯大幅轉向的經典案例。
媽媽是教育博士洪冬桂,從小就是資優生的粟耀瑩,十六歲考上台大物理系,十九歲大學畢業前,以幾乎滿分的成績,到清大研究所修完公認最難念的量子物理學和相對性天文學;當時已連續四年獲得「朱經武獎學金」的她,「認為自己此生一定會拿到諾貝爾獎。」
二十歲,粟耀瑩進入諾貝爾獎得主密度最高的加州理工學院,研究跨生物與物理領域的「蛋白質工程」,卻在苦讀六年,做出具有商業價值的研究成果後,被指導教授收購專利,而公司的股份,她一點也沒有。
那時,從來沒有想過現實問題的粟耀瑩,發現一個加州理工博士根本不值什麼錢,此外,她也發現自己的個性喜歡和人打交道,「做研究太孤獨了」。成長過程中完全沒有商業背景的她,開始看華爾街日報,發現「原來我的性向是喜歡從商的。」
一旦發現自己真正的志趣,博士論文得到美國學術獎的粟耀瑩,立刻「壯士斷腕」,擬訂計畫積極轉戰華爾街,先後進入PIMCO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、麥肯錫顧問公司、高盛公司,取得她所需要的經驗與資歷,以便日後「在生物科技方面創業,或是效法巴菲特,找到好的投資夥伴,一起收購物美價廉的公司。」現在的粟耀瑩,在高盛亞洲總部負責近十億美金的業務,正朝她未來的人生目標邁進。
科學家需要內向的人格特質,那麼企業家呢?
在《商業周刊》一份<學業與事業相關度調查>中,就針對國內上市櫃公司負責人發出問卷,請他們評估自己事業成功的相關因素。
‧ 當企業家 人格特質比學業表現重要
總計收到一百四十四位董事長與一百八十八位總經理的回覆。結果發現,九成以上受訪者認為,他們的事業成就與「人格特質」的相關度最高;相對的,卻不到一半認為與學業表現的相關度高。
至於是哪些人格特質,輔大心理系教授丁興祥曾以傳記資料分析的方法,做過「當代台灣傑出企業家的成長環境與創業發展研究」,研究對象包括王永慶、張榮發、高清愿、張忠謀、施振榮……等十四位第一代企業家,這群商場上的狀元。他發現雖然他們的出生年代、學歷、產業別有諸多不同,但人格特質仍出現許多一致性,例如強烈的創業動機(具冒險性及挑戰性)、執著的信心及意志(抗拒創業挫折)、將企業視為終身職志、有團隊合作的創業精神等。
美國華頓商學院最近則和電視新聞節目「夜間商業報導」共同評選過去二十五年最具影響力的企業領導人,葛洛夫、比爾‧蓋茲、威爾許分列前三名。節目評論道:「儘管他們的性格都不一樣,卻有個共通點——韌性。他們對事業有長期願景,並願意承受、克服動盪時局下的高低起伏。」
其實,冒險心、專注、韌性,是所有社會狀元共通的特質。在企業界如此,在學術界如此,在藝術領域也一樣。
李遠哲曾說:「我這一輩子有很多挫折,好像每天的生活都是在挫折中掙扎出來的。yy如果你有很堅強的意志,現在想不出來,明天睡醒再做、再深入的去探討,便能解決難題了。」
在小野寫的《美麗的圓——李遠哲的故事》中,大學時代的李遠哲,已經決定將來要作一位傑出的化學家。大一暑假,他沒有回新竹老家,和學長張昭鼎(生前是中研院原分所籌備處主任)找了一本原文版的熱力學,輪流讀、輪流講、拿著英文字典慢慢查。辛苦的把一本書講了一大半。從那個時候開始,李遠哲就自己摸索,像探險般走進未知的分子世界,終於他設計出質譜儀,研究出分子相互碰撞時產生的反應,得到諾貝爾化學獎。
冒險性格也是,羅曼菲談到即便是一個優秀舞者都必須具備敢冒險的特質,否則在那裡斤斤計較會不會跌倒?永遠安安分份地保護自己,就沒有人想要看你跳舞,因為「舞要跳得好看,就是像在懸崖邊,快要掉下去又還沒有掉下去的那一剎那。」
偏偏這些成功的特質中,除了專注,冒險心和韌性(受挫力),通常是學校狀元最弱的一環。
社會狀元為何能超越聯考狀元?創造力研究者西蒙頓(Simonton)在他的著作《天才源泉》中,更進一步回答了這個問題:「要在學校中取得高分,往往必須在待人處事方面高度符合常規」(他指的是壓抑自我意願、興趣和感受),「而成績差的聰明人恰恰相反,他們聆聽自己內心的呼喊,做他們覺得有趣和正確的事情。」
聆聽自己內心的呼喊,探索自己,才能完成自我。因為「每一棵樹都跳自己的舞,唱自己的歌。」(美國國家公園之父謬爾名言)
時報週刊...標題:四個聯考狀元特立獨行的故事 不要叫我第一名!
榜首在那裡?或許你的身邊就有榜首!前總統府秘書長,現為凱達格蘭學校校長的陳師孟就是當年的榜首。他選擇了台大經濟系,雖然後來的發展十分突出,以世俗的眼光來看,他並不辱榜首的封號,但陳師孟對於自己的榜首身分仍然十分低調。他認為,這是太久以前的事了,當時什麼感覺?後來是不是有什麼壓力?他統統不記得了。
不願意再談當年勇的榜首大有人在,即使這些人的發展都相當不錯。前倫飛總經理、晶基科技董事長陳義誠當年以第一名考上台大電機系,他同樣不願談他的高分入學經歷,「太久了,不記得了!」回答得跟陳師孟大同小異。工研院國際合作組經理周露華也曾以榜首身分考上台大外文系,但她可是連談都不想再談。沒想到這些人除了聯考成績好得嚇人外,對於再回憶自己榜首一事上,都有著拒絕再談的反應。
雖然有些榜首「特立獨行」,捨台大而念其他學校,但絕大多數的榜首還是選擇台大,讓台大成為全台榜首密度最高的「地區」。為了顯示考試成績的榮耀,早年台大在排學號時,還依聯考分數依序排列,各組熱門科系,學號後兩位「○一」的同學,一看就知道是榜首;像台大醫學系、電機系、外文系等,幾乎都是榜首的第一選擇,後來在學生反彈下,台大才改以考區排學號。
學號○一,跟了榜首整個大學生涯。民國六十一年台大醫學系的榜首張運祥,就算在畢業二十年的紀念文集中,他還是排第一頁,「六一四○○一」的學號,不但跟了他四年,也注定跟著他一生。
大學聯考的榜首真的比其他同學優秀嗎?連榜首都承認,不見得。因為,大學聯考差個零點幾分就差很多名了,榜首頂多比第二名多了一點點分數,這個分數不要說在未來的社會成就上會有什麼不同,就連在學校的考試都不見得會有差異。「之後考試我也不見得都得第一。」張運祥直言,他也不是第一名畢業的。
由於世居台南,後來又在台南開業,讓張運祥很難隱藏他的榜首身分。不能隱暪就看開吧!尤其今年他的兒子考上台大醫學系,父子成為學長、弟,更在地方傳為佳話,張運祥的榜首身分也再度被提起。
當年張運祥是以五百二十二分勇奪榜首,兒子今年以五百四十二分考上台大醫學系,成績比老爸高,但卻不是榜首。會不會失望?父子兩人的回答倒是蠻有默契的,「不會。」張運祥寧可兒子不要承擔榜首的壓力,快快樂樂完成學業。
張運祥認為,大家不應該把榜首放上特殊的烙印,因為這只是大學聯考那一次的分數而已。「我很認真,考前我只評估自己能夠考上台大醫學系,但從來沒有想過會是榜首。」成為榜首時,張運祥很高興,只是這個高興並沒有持續太久,因為他發現,這個身分反而讓他承受莫大的壓力。
「我覺得同學和老師會注意我是榜首,認為我的成績應該也要很好,這一方面是他們真的會投予好奇的眼光,另方面也可能是我給自己壓力。」
在傳統觀念中,當醫師是最穩定,收入又很高的鑽石飯碗,不但有錢,又有社會地位,就算今年,遇到SARS,丙組的最高分數還是台大醫學系,但不知道榜首心裡在想什麼,竟然曾有人拚上了醫學系的榜首。結果卻去念數學,現為台大數學系的康明昌就是一例。
民國五十六年,康明昌以榜首進入台大醫學系,由於當年有二十五名的保送學生,所以他的學號是二十六號。 對於自己的榜首頭銜,康明昌很低調,他只記得當時是很高興,後來就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,「不要把這件事看得太重。」這是康明昌面對外界再提此事的反應。
康明昌的數學一向很好,但高中選組時,在社會觀念的引領下,康明昌也選擇從醫一路,只是念了一年,他愈來愈清楚,「這不是自己要走的路。」即使家人反對,但仍不足以影響他一年後轉系的選擇。令人吃驚的是,康明昌不但大學聯考是榜首,畢業時也是數學系的第一名,功課真是好到沒人比。以最高分考上當時第一志願,但後來轉系的還不只康明昌一人,七十二年的甲組榜首許子漢考上台大電機系,但念了一年後,轉到中文系,現為東華大學中文系的助理教授。
問許子漢當年的事,他顯得一下子不知從何說起,「這太遙遠了。」是不是不想談?還是榜首的身分對他日後的人生造成什麼壓力?許子漢也說不上來。在東華大學,許子漢曾經是榜首,後來轉系的事情並不是秘密,他認為,曾經身為榜首是既成的歷史,不需太迴避,只是也沒什麼好說的。
許子漢認為,要成為榜首,聰明是一定要有的條件,不過,只要能考上台大,都很聰明,他只是比其他人多了點運氣而已。「台大很能包容不同的學生」,也就是不論你是榜首或是有什麼特殊的背景,台大學生都不會把你視為是「珍奇異獸」,只是老師的確會多注意他一點。
比早年學長幸運的是,過去以入學成績排學號的習慣,後來在學生反彈下,改成依北、中、南、東的考區排名,由於是南部學生,許子漢的學號是九五,全班也不過才一百人。
學號不露痕跡,那同學怎麼會知道他是個榜首?原來,在成績掛帥的台灣學界,學生們還是很在乎成績,「當年五百分以上的只有四人,有些同學會好奇的打聽,才知道我考五百一十分,是最高分的。」
拚了三年,考上了莘莘學子做夢都不敢想的榜首,為什麼轉到完全不同的類組?甚至在「念中文能幹什麼?」的社會觀念下,許子漢轉系時的確也遇到極大的壓力,家人、朋友、老師幾乎沒有一個贊成的,教官甚至還曾問他:「是不是因為自己是榜首,覺得壓力太重才轉系?」
「電機系的學生畢業後是比較有機會找到好工作,但文科學生就算賺不了多少錢,也餓不死。」對中文一向有極高興趣的許子漢,在跟著社會價值觀走了一年後,後來還是決定過自己想過的日子,「台灣人的價值觀太單一了。」
價值觀單一不只放在選系上,以榜首紀錄評估其後來的發展不就是價值觀單一的印證嗎?誰說會念書的人一定會有好的社會發展?什麼樣的社會發展才叫好呢?當醫師、當總統府秘書長、科技公司老闆、大學教授,這就好;從事文化工作、當公務人員、開小吃店,這算好還是不好?這些難道不符合社會對榜首的預期嗎?
社會的預期,或是自認社會會有如此的預期,都讓榜首承受莫大的壓力,或是恨不得歷史重寫。當年的紀錄是不存在的,會念書的人往往也有自己獨特的一套思維,有時可能不見容於主流社會。
陳文(化名)曾是台大歷史系的榜首,後來也以高分考上台大歷史研究所,對於歷史十分有興趣的他,後來卻因覺得老師教不了他什麼而休學。從事文化工作幾年後,陳文與朋友做生意,從商生涯並不理想。這對一般人而言,是很稀鬆平常的事,但或許是榜首身分遺留下來的自尊心做祟,陳文對於外界再提他是榜首一事,十分反感。
就算是順利行醫的張運祥,也會有發展不符合榜首身分的迷思,怎麼說呢?當年的榜首,後來成為開業醫師,張運祥選擇的不是內、外、婦、兒四大科,而是麻醉科。
在以學術地位自豪的台大人眼中,可是覺得蠻不可思議!沒能留在台大是張運祥的遺憾,尤其看到同班同學,現在衛生署副署長李龍騰、台大內科部主任楊泮池等人的表現,讓他心裡難免有點酸酸。
選擇麻醉科時,曾經成為同學的笑柄,「這是關在開刀房的工作。」但因張運祥從日文期刊上得知,日本的麻醉科正在發展疼痛醫學,讓他決定走當年很冷門的麻醉科,後來他還到日本研修,並成為台灣第一位看疼痛醫學的人。
選擇麻醉科是張運祥深思後的抉擇,但開業則是他不得不的決定。「經濟是重要的因素。」張運祥直言。因為得負起一家生計,讓張運祥捨棄留在醫學中心的機會,成為一位以收入為重要考量的開業醫。「我希望兒子將來有機會留在台大醫院,繼續醫學研究。」自己錯過的人生,他希望由兒子來填補。
張運祥因為經濟考量,選擇開業一途;而許子漢則因無法忘情浩瀚的國學世界,選擇轉系,「其實電機系想轉中文系的學生不只我一個,但國文老師並不贊成學生只是為了興趣而轉系,因為興趣是可能轉換的。我是因為跟老師講了另外一點,他才帶我去見中文系主任。」許子漢講了什麼驚天動地的話呢?「我跟老師說,我想將文學當做一生的工作。」
在一般人的觀念,念中文系能幹嘛!念電機系才有出路。「出路」!沒錯,就是這兩個字,長期以來引導學生填志願,但許子漢看開了。
不論自己覺得好不好,或是社會的評價優不優,榜首畢竟只是個回憶,大家還是得各自努力。但令人鼻酸的是,民國六十年的榜首,台大醫學系的林煥圭辛苦完成七年的醫學課程後,卻在服役時,因吉普車翻車身亡,讓他的榜首人生就此停格。
曾經身為榜首,現又在「榜首集中營」的台大從事教職,康明昌的感受格外深刻,他認為,好或不好都只是人生某一階段的事,很多學生,成績好得不得了,但後來的發展卻不盡理想。康明昌不諱言,有個榜首的經歷當然是件好事,但不論是榜首本身或是其他人,都應該認清楚,榜首的光輝只是短暫的,不能看得太重,更不應該成為個人一輩子的烙印。
榜首醫師張運祥今年的感觸特別深,因為,看到張穎華、雷家佳因為家境的考量,在學校的選擇上面臨抉擇,這令他想到民國61年,同樣是清寒學生的他,也就是因為家境不好,才讓他衝上榜首的。
在早年,國立大學的醫學院只有台大,由於家裡經濟拮据,除非張運祥考上台大醫學院,否則就別想念了,這讓他非拚不可,只是沒想到,這一拚不但拚上了台大醫學院,還衝到了榜首。
考上醫學院後,張運祥靠著助學貸款、獎學金完成學業,外界的幫忙讓張運祥一直感恩在心;有能力後,他也協助一些清寒學生,看到不少清寒學生為了學費的問題,差點念不了書,張運祥很想鼓勵學生:「留得青山在,不怕沒柴燒。」
好不容易考上榜首,但榜首對自己的輝煌紀錄卻都很低調,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楊聰財認為,榜首的反應可能有3種原因,包括後來的成就並不理想、榜首是他沈重的負擔、不好意思再提當年勇。但要注意的是,如果榜首太注意這項封號對他帶來的影響,可是會降低其成功的能力。
楊聰財認為,榜首有點類似名人之後,或是明星,自己會覺得好像成為別人矚目的焦點,有時候別人根本就沒有注意到,但自己就是會覺得別人一直在觀察自己的表現。
小時了了大未必佳,這句話是很多榜首心裡的壓力,萬一表現不盡理想,可能就會被灌上這個評語。楊聰財強調,榜首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,榜首只是聯考中分數的評比,這代表會讀書,只是人生中各種面向的一部分而已。
楊聰財有一套養茶理論,tea代表thought(思考)、emotion(情緒)、action(行動)這3方向都具備才算是成功。
自己很能體會榜首的心情,因為楊聰財也有類似的經驗,國小五年級,楊聰財不小心考了第一名,從此,他最在意的是自己每次的考試能不能考第一,為了保住第一這個封號,他甚至每天不離書本。直到出國念書,看到外國同學絕對不因念書而犧牲運動、休閒的時間,才讓他猛然發現,原來念書之外,還有其他的事情要做。
楊聰財提醒榜首,放輕鬆,不要因為這個頭銜而把自己繃得太緊,否則在疲於應付這個壓力的時候,很可能降低自己其他成功的能力,包括情緒控制等等。
在學歷至上的台灣,功課好是學生追求的條件,但從事教學40年的前台南一中物理老師林水華卻深刻體會到,課業表現絕對不是學生追求的惟一目標,一味追求成績表現,只會讓孩子的人生出現偏差。
林水華印象最深的例子,是有一次,他跟太太開車載了兩名學生北上參加物理比賽,途中他們停下來吃粽子,結果其中有一名學生,竟然連粽子的繩子都解不開,「如果逃難,這孩子大概活不了了。」師母突然有感而發。
這個例子意在說明,很多學生只會念書,什麼生活技能都不會,而正這是台灣聯考制度下的結果;即使後來的教改,也只是讓情況愈來愈糟糕。
林水華曾教過不少榜首,但他卻不逼著學生以爭搶榜首為目標,因為,美國曾研究,社會的支柱不是成績最優秀的那群,而是中間族群,因為成績頂尖的族群,往往走研究路線,領域愈來愈窄,到後來甚至因鑽牛角尖而自暴自棄的例子也不少。他倒是覺得,不論在人生那一階段,盡力就好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